淮师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竞赛二等奖

作者: 时间:2019-11-14 点击数:

淮师新闻网11月13日电(记者 董旭冉)11月7日至13日,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共有来自213所高校的447件作品参加。生命科学学院的项目《设施栽培无公害生产臭氧灭菌杀虫装置》入围终审决赛并拟授二等奖,物理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的项目《基于LED照明用的氧化物基荧光粉的发光机理、发光颜色调控及关键性能改进研究》拟授三等奖。这是淮师在“挑战杯”赛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实现了新的突破。

图为团省委副书记林小异看望淮师参赛师生。记者 董旭冉

终审决赛期间,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林小异莅临淮师展位,听取项目汇报,并与淮师师生亲切交流。校长焦富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亚军专程赶赴北京看望参赛师生,并就作品布展、现场问辩等环节给予悉心指导。

淮师“挑战杯”工作始终坚持早启动、早谋划、早培育,推行“校院双向”培育思路,创新“学院主体”培育模式。国赛备赛期间,学校高度重视,校长焦富民,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叶玲,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亚军都曾亲自看望并指导“挑战杯”备赛团队。校团委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在组织机构、保障制度、创新氛围等方面,努力服务青年学生科技创新,实现三维全覆盖。一是构建“学院科研团队—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校外协同创新平台”链条,整合全方位资源支持学生创新实践,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二是构建“政策激励—兴趣项目—实践竞赛”链条,实施累进支持理念,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三是构建“备赛集训营—阶段性成果展示—模拟答辩会”链条,在学生团队、专业教师、相关学院及职能部门之间充分搭建了沟通平台,扎实而有效地推进“挑战杯”系列备赛工作。

参赛团队所在学院坚持“学院统筹—学科支撑—团队备赛”的“挑战杯”工作推进模式。一是学院领导组成项目工作组,统筹协调“挑战杯”项目挖掘、培育、申报、打磨等工作,学院邀请业内专家学者指导,为参赛师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和保障。国赛作品集中备赛期间,赵祥祥院长等学院领导亲力亲为参与每一次预答辩,反复打磨申报材料、答辩文本等内容,为参赛团队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充分依托学科优势提升作品专业性。团队指导老师参与竞赛全过程,从作品初步成型到最终完善,用忘我的工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给团队成员提供专业领域建议。三是团队成员精诚团结,携手并进。参与本次国赛的团队成员有的已经毕业正在备战雅思申请出国,有的是大四学生正在准备研究生考试……但是他们从项目申报以来克服各种外在因素,全力以赴准备“挑战杯”竞赛,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无限的潜能,用近乎完美的表现充分展示淮师青年学子的风采。

“挑战杯”竞赛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视作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的最高荣誉殿堂。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赛以“挑战筑梦·科创报国”为主题,内地1513件作品参加国赛。经过激烈角逐,竞赛评审委员会评出特等奖作品35件、一等奖作品105件、二等奖作品286件、三等奖作品786件。

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竞赛拟授二等奖获奖作品介绍

项目名称:设施栽培无公害生产臭氧灭菌杀虫装置

参赛类别:生命科学类·科技发明制作B类

项目成员:陈梦琦、唐继武、戈晓峰、刘敏、李思婕、胡秦博、高佳敏、韦薛

指导教师:生命科学学院 刘乃森

作品简介:

团队成功研制出集成“基于设施栽培温湿度的作物发病率预测模型”和“臭氧释放决策模型”的设施栽培臭氧防治装置。本作品的创新性有两点,一是首次构建设施栽培作物发病率预测模型和臭氧释放决策模型,可准确预测番茄、黄瓜、辣椒的霜霉病等常见病害发病率,并确定不同环境条件、不同作物、不同病害的臭氧最佳释放浓度与持续时间,为病虫害的精确化、智能化臭氧防治提供重要依据。二是成功研制出以上述模型为“大脑”的智能化“设施栽培臭氧防治装置”,完全实现了臭氧智能化防治替代化学农药人工防治,无农药残留、无环境污染,防治效果佳,填补了国内空白。

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竞赛拟授三等奖获奖作品介绍

项目名称:基于LED照明用的氧化物基荧光粉的发光机理、发光颜色调控及关键性能改进研究

参赛类别:能源化工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项目成员:刘艺、张榆倩、蒋秀敏

指导教师:物理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张佳、刘仁明、陈华庆

作品简介:

为开发新一代照明光源LED用新型荧光粉,本作品设计了6类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硅酸盐和磷酸盐基发光材料,以近紫外光激发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或在单一基质中获得白光发射。它可以改善传统的“蓝光LED芯片+YAG:Ce黄粉”模式导致的色温高和显色性差等缺点。作品同时研究并比较了这6类样品,获取发光过程及颜色调控的一般规律,归纳它们的共性,从比较中挖掘规律,对其它类似荧光粉的开发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版权所有:淮阴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电话:0517-83517368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长江西路111号    邮编:223300